
每逢一年之始,很多大城市也會舉行煙花會來慶祝新一年的來臨。倫敦也在泰晤士河及千禧輪(也稱倫敦眼)上發放萬千顆閃爍的煙花。普遍認為,倫敦的煙花會比不上其他國家,加上一月份是霧鎖英倫的季節,市民看到的多是朦朧的煙霞而不是絢麗的煙花。可在我眼中,倫敦的煙花會還是最值得觀賞的一個。因為她能提醒我一些平時不為意的事情。
先從煙花會的選址說起。煙花從一個為千禧年以設計的千禧輪上發放,再向一條見證着英國歷代興衰,古老而悠長的泰晤士河降落。新舊的對照是那麼的強烈,而視覺上又是那樣的和諧,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在每一年,我們都希望比去年進步,同時亦應明白來年的進步,往往是從過去的辛勞中提煉出來。倫敦的煙花會正好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新舊交接的意義。
再談被煙火照亮的建築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定是相距千禧輪不遠的國會大樓(也稱西敏宮)。雖然英國早已失去全球霸主,日不落國的地位,議會大樓仍在人類史上佔有一個極重要的位置。西敏宮本來是英格蘭帝王的居所,建於十一世紀中葉,其間經歷戰亂及火災,現存的國會大樓已經過幾度重建和翻新。十二世紀起西敏宮便作議論國事之用。直到1295年英皇愛德華一世宣佈成立一個議會楷模,容許各郡選派代表到西敏宮議事。儘管愛德華只希望議會能成為一個向各地徵稅的工具,但英格蘭人對自由自主的渴望使議會漸漸發展成一個對皇權表達不滿的場所,直到近代更演變為一套民選民治的議會系統。
這個看似簡單的演進,其實是在一群又一群先驅的付出和犧牲下而出現,而轉捩點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帶頭對抗查理斯一世的英格蘭內戰。結果是克倫威爾在1649年獲勝並將查理斯一世處決,之後成立英格蘭聯邦。可英聯邦只能維持到1660年,即克倫威爾死後兩年,便被復辟的查理斯二世瓦解。
這便催化了議會政制的第二個轉捩點 – 1688年發生的光榮革命,史學家美稱為無血革命。這次革命由來自荷蘭,之後成為英皇的威廉三世領導,在沒有太多死傷下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政權。威廉登基後接立了議會提出的權利宣言(Bill of Rights),意味着永遠廢除絶對皇權的傳統,更孕育出近乎現代民選民治的議會制度,改變着整個世界的政制發展。這樣看來,與其說煙花照亮了議會大樓,不妨說是議會大樓產生的光茫擦亮了整個民主天空。這是倫敦煙花會的第二個提醒。
煙花會的最後一枚煙花是當晚的高潮所在。一顆巨大的煙花,在夜空引爆並照亮整個西敏市。除即而來的是在場群眾合唱傳統的新年歌Auld Lang Syne (友誼萬歲)。這是一首由蘇格蘭詩人伯恩斯(Robert Burns)所作並譜上傳統民謠以成的詩歌。歌詞訴說着令人懷念的舊友舊情舊事。這些美好的舊事正好化成片片的勉勵,成為面對新一年的挑戰之動力。這便是煙花會對我的最後一個提醒。 以上只是我在觀看煙花會的聯想,各位不妨在來年的煙花會中發掘一些對自己有關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