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成為經典…最重要的原因是喬叟不以當時得令的法文及拉丁文書寫,而是用較地道的古英語行文…其他作者也有信心以古英語寫作,更漸漸成為主流。
初來英國時常在新聞報告中聽到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的發言,心底不禁問道:「此君究竟是誰?」後來到肯特郡遊覽,才知道坎特伯雷是英國的一個城市,再到市內大教堂參觀,得悉該市的大主教一向是英國教會的領袖。
坎伯雷特大教堂 保存至今的中世紀房屋
領撤克遜人信主的首位主教
原來在羅馬人撤離不列顛後,不信主的英吉列及撤克遜人在英格蘭稱雄。教宗格戈理(Pope Gregory)差奧古斯汀(St Augustine)到不列顛宣教,冀勸英吉列及撤克遜人歸信基督。奧古斯汀在597年到達坎特伯雷,獲得撤克遜王Æthelberht的許可傳教,同年Æthelberht成為基督徒。奧古斯汀在數年間領近萬人信主並在坎市建修道院。他在601年成為大主教並在其他地方建立教區,604年死後被教宗追封為聖。這便是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來歷。

政教之爭的犧牲者
聖奧古斯汀死後500多年,本來是享利二世的財相貝克特(St Thomas Becket)在1162年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可是,他在成為大主教後卻與享利二世就政權與教權的改革意見相左,最後更要流亡到歐洲大陸。雖然最後回歸坎市,卻遭親王派武士在市內大教堂中公然殺害。歐洲民眾多奉他為殉道者,時任教宗亞力山大三世也為他封聖,不少教徒也從不列顛甚至歐洲大陸來到貝克特安葬之地朝聖。便是這朝聖之舉引發了坎市在英國文學上的非凡貢獻。

英國文學之父
貝克特死後二百多年,到坎市朝聖的信眾仍絡繹不絕。當代文豪喬叟(Geoffrey Chaucer)因其官職之便,見到不少朝聖者的故事。他更以高度的想像力創作其傳世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故事以詩文體刻劃24個來自倫敦的朝聖者親身訴說的故事,被選為最動聽的一位便可在回倫敦時於市中心的名旅館免費享用佳餚。此書成為經典的原因不單是其故事構想之奇以及文筆風格之多變,最重要的原因是喬叟不以當時得令的法文及拉丁文書寫,而是用較地道的古英語行文。由於故事集一紙風行,其他作者也有信心以古英語寫作,更漸漸成為主流。故此喬叟被奉為英國文學之父,他也是第一位葬於西敏寺詩人墓園的作家。
市內古宅 船夫在史特亞河上訴說坎伯雷特的故事 市民的河畔休憩處 馬勞劇院外的雕像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半日遊
坎特伯雷除了在宗教及文學上地位顯赫外,它的風光名勝也很引人入勝。首先是兩道南北伸延的史特亞河分支,無論是沿河信步賞玩或是雇小艇漫遊,也為賞心樂事。若從市中心的大教堂及基督教會門出發,在欣賞這兩座宏偉的建築後沿高街(High Street)走,不遠處便是史特亞河的其中一道分支。河畔便是從前用作治療朝聖客的殉道者聖湯馬斯橋東醫院和馬勞劇院,馬勞是與莎士比亞同期並與莎翁齊名的劇作家。再往前走便是在羅馬時代建造,現為博物館的西門塔以及西門公園。沿另一河道往東北走便是有不少古式小店的英皇道及皇宮街,再走不遠便回到基督教會門。

在此往東走便是由聖奧古斯汀建立並以他為名的修道院,現在為英皇學院的校址。往西南走不遠便是在14世紀修復的羅馬城牆。沿路再走便是起初由征服者威廉興建,再由享利一世及其他君王修建的堡壘及倚小山丘而建的花園。只消半天,遊客便可走遍這個列作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城。在日照較長的仲夏暢遊此城,既賞風景,也懷先聖,實為樂事。
你或許會喜歡以下文章,請點擊圖片來開啟
Follow My Blog
Get new content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