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英文名Oxford從起初的撒克遜語Oxenaforda演變而成。意思是牛群(Oxen)渡淺灘(Ford)之地。故此中文譯名實在是既雅且活的神來之筆……若用現代的拉丁拼音法,Oxford便要被譯成極殺風景的奧斯霍特了
我居於牛津14年之久,7年前才搬家到白金漢郡。可是,在搬到白金漢郡的頭兩年,當別人問起我所住何方的時候,我也自然地答我來自牛津。可能這與我仍在牛津的教會崇拜及事奉有關吧!雖然牛津仍是我靈性上的家,而我和家人也如常每週到此崇拜,但近年來我已不需思索地說我住在白金漢郡,也證明了我已很習慣在此的生活。本欄近年介紹英國不少的地方,卻從未談及牛津,原因正是我從不把自己當作牛津的遊人。前幾天的星期二因事要到牛津市中心,正事辦完後有些許時間四處閑逛,才驚覺牛津正是那燈火闌珊處的佳人。
中譯之雅
英文名Oxford從起初的撒克遜語Oxenaforda演變而成。意思是牛群(Oxen)渡淺灘(Ford)之地。故此中文譯名實在是既雅且活的神來之筆,不信的話請看我們較熟識的天津。明人李東陽所撰之碑文有云:「天津象徵天子車馬所渡之地」,即證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也便顯明牛津一譯之古雅。若用現代的拉丁拼音法,Oxford便要被譯成極殺風景的奧斯霍特了。

鎮民與學者之爭
諾曼第皇朝在1066年統治英格蘭後為鞏固勢力與防禦,便在牛津興建堡壘,堡壘其後作為監獄,遺跡被建成一精品酒店以及博物館,現供遊人參觀。而舉世最聞名的牛津大學則在12世紀中葉成型,當時的眾多學堂只有在13世紀初成立的聖艾德蒙學堂(St Edmund Hall)得以保存,它也是全英第一個教授本科的高等學府。學堂之後被學院(Colleges)取代,最早期的學包括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s,始於1249年)、貝利奧學院(Balliol Colleges,始於1263年)以及梅頓學院(Merton Colleges,始於1264年)。大學中的知識份子興盛加深與本地居民的摩擦,也構成所謂的鎮民與穿起學袍的學者之爭(Clashes between Town and Gown),甚至引起奪去93個人命的聖蘇拉詩迪加日動亂。

市中心的十字路口
牛津堡固然是市內最早之地標,可真正的市中心則是卡爾法斯塔(Carfax Tower)。塔名原意為十字路口,引身自法文的Carrefour(沒錯,名字與始創於十字路口旁的加利福超市異曲同工),也就是市內四大道的交滙處。此塔原是建於12世紀初的聖馬田教堂的一部份,現只有23米高的卡塔得以保存。而市政府規訂所有市內的新樓宇均不能高過卡塔,遊客可登塔頂鳥瞰市內全景,這裏也是遊市的最佳起點。

塔東攬勝
塔東的高街可一直走到至2008年才收男生的聖希爾達學院,沿途可經過前文提及的聖艾德蒙學堂、大學學院及梅頓學院,而後者多被認為是牛津大學38個學院中考試成績最好的一個。此外,遊客還可看到牛津大學的主要教堂聖馬利堂以及牛津大學植物園。從聖馬利堂往內街走可看到一連串的名勝,包括全英存書量第二的博德利圖書館以及其閱讀室維奇夫臺,再往前走便是著名的嘆息橋和沙東利亞劇院。不得不提的是從嘆息橋後秘道所通往的Turf Tavern酒吧,這個始於1381年的酒吧乃莘莘學子舒緩壓力的買醉之地。劇院對面是剛翻新的威士頓圖書館,內有一古書展覽供免費參觀。館旁是全歐面積最大的栢克威爾書店以及聖三一與貝利奧學院。後者的西門是為紀念為堅持新教信仰而被所謂血腥瑪利皇后燒死的殉道紀念碑,紀念碑的對面便是全英首個開放給市民的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碑前的聖積利斯長街則是眾多騷人墨客勾留的飛鷹及羔羊兩酒吧,當中名人包括魔戒作者托爾金以、劇作家易卜生、著名護教家魯益師以及多位前英首相。

哈利波特之取景處
塔南則是培養出最多英國首相的基督學院,學院除了人才輩出外,它的宴會廳更是哈利波特電影多個場景的取景處,現供有限的收費參觀,但其後花園則免費供遊人觀賞。而一年一度牛津最大型的聖誕彌撒也於此院的教堂舉行,市民在紀念基督誔生的同時可一睹這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以及欣賞其千挑萬選的詩班之悠揚樂韻。學院與另一個兒童名著愛麗斯夢遊仙景也有淵源,筆名為路易斯卡羅的道奇森為此院的數學講師,據說愛麗斯取材自院長的千金,唯卡羅一直否認。


西與北端的新舊對照
塔西的皇后街可直達兩年前重建的西門商場,商場內配上大量天然光線,使顧客更能在開揚的環境下閑逛休憩於簇新的商店及食肆之中,也可順道參觀上文提及的牛津堡。塔北則是市內傳統的購物街,街道的正中保存着從14世紀保存下來以古木作裝潢的小店以及有千年歷史全市最古老的建築物 — 聖米高堂,此堂除供市民作主日崇拜外也供遊人登其高樓觀光。

後記:亂世中要有作公平辯論的氣魄
牛津大學貴為學術界泰斗,成就有目共睹。可是,對我而已,其勇於面對並尊重新思維的涵養而同時不隨波逐流的分寸才是她可貴之處,從其應對板倒羅茲運動(Rhones must fall)之手法便可見一斑。事緣在2016年,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學生發起此運動並促使校方拆下被認為是殖民奴隸主,卻同時是設立國際獎學金的先驅的羅茲像。類似的運動在世界各地的大學引起重大迴響,包括牛津大學。隨着2020年5月因白人警察謀殺黑人George Floyd而引發的「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牛津大學遂推翻在2016年不移走銅像的決定,並同意在2021年1月前與學生及其他團體一同決定如何處置羅茲的銅像,而最可能的方案是把它移走。
在板倒羅茲運動的起初,時任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勳爵 — 即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 曾發表他對此事的看法,本文也以此作結:「我認為校方有尊重及認真聆聽參與運動學生之立場,就算我們對此並不苟同……若大學的同仁不能體現曼德拉對羅茲的寬宏立場或擁抱對任何學生而言也是最重要的著作 <<卡爾普伯的開明社會>> 中提倡的精神,也許他們應考慮到其他學府就讀。可是,我更冀盼他們能勇於為所信之立場作有建設性的辯論。」就算現時校方傾向把銅像移走,他的看法也為我們這個燥動的時代立下一條金科玉律,就是我們要擁有為所信之立場作公平辯論的氣魄。
你或許會喜歡以下文章,請點擊圖片來開啟
請關注本網站 Follow My Blog
新添加的資訊可寄到閣下的電郵 Get new content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