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卻與別不同,遊人及居民可徒步登島。原因是這個島與陸地之間被一條海潮長堤連接,潮退之時長堤便顯露出來供人登島,潮脹時看來便像一個足不能及的小島。
在古代的戰役中,守城一方的最強防禦不外乎是堅固的堡壘以及天然的防障。在發明轟炸機之前,法國諾曼第南部有一個堪稱不能攻克的小鎮。就算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最險要之時,守將也能已微小的兵力擊退出盡撲兔之力的英軍。護城之功除了有賴居民同仇敵愾的士氣,最主要的其實是地利。此鎮便是法國首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聖米歇爾山(Mont St Michel)。聖米歇爾山在差不多2000年前開埠,起初的名字是湯馬博山,先受羅馬及魯爾文化影響,再受法蘭克人文化所薰陶,之後落入諾曼第皇朝之手,最後被法蘭克皇朝重奪。

能涉水登臨的小島
說她是一個小鎮或一座山,並不全然合符事實。她其實是一個不夠100米高,佔地92畝的小島。此島本來與大陸相連,但接地的土質較軟,敵不過風浪侵蝕,留下較堅硬的花崗岩便成為聖米歇爾山。一般的島四面環海,若不借助橋樑是不能徒步到達的。可是,聖米歇爾山卻與別不同,遊人及居民可徒步登島。原因是這個島與陸地之間被一條海潮長堤連接,潮退之時長堤便顯露出來供人登島,潮脹時看來便像一個足不能及的小島。當地旅遊部近年更把長堤改建,除非是像2015年3月那高達14米的大漲潮,遊客在任何時間也可步行或坐穿梭巴士登島。
島上的中世紀建築 頂峰的修道院
因異像而建的修道院
聖米歇爾山被聯合國垂青之處又豈止其地質環境。山巔之處是一座具千年歷史的修道院。相傳聖歐伯特在夢中多次得到大天使聖米高的異像,囑他要在島上建一教堂,教堂的聖所要跟位於意大利加間勞鎮的一樣。自此,湯馬博山便改名為聖米歇爾山。而現時巍峨的修道院則是諾曼第皇朝的始創人勞盧出資重建,其後嗣也斥資加建,從此吸引大量信眾登島朝聖。法蘭克皇(即法國國皇)重奪諾曼第後便以新歌德風修建,可惜在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數十年淪為監獄,在19世紀未才再次成為修道院。現時的修士人數只餘十數人。
修道院內的大堂 修道院的外牆
鑿石而成的歌德式古院
從登島長堤眺望,會看到修道院像從海上崛起的聖所,頂部之端有聖米高像及高塔,往下望便是歌德式的大樓,再下方便是繞山而建的民居及商店 - 目前島上居民約有50。這個上尖下闊的格局正好代表古歐洲的封建結構,頂峰為神,之後是神職人員及宏偉的大堂,底部是商人的商店及平民的民居,城外圍繞的便是漁民及農民。甫進城便是漂亮的石板路及富中世紀裝潢的商店,沿路而上可達修道院。雖然沿途有觀望台可眺望聖米高灣,但最能盡覽灣景的是院內的瞭望台。從售票處的入口走到院內要經過一條像在古堡內的小徑,沿途可看到精緻的外牆裝飾及石雕,之後便到達瞭望台。從這裏可飽覽也被列入文化遺產的聖米高灣。進院之後便可沿路參觀修院、後園、教堂及聖所以及一個用大木輪控制來運送物資的大托板。在法國參觀修道院,除了看令人為之傾心,以岩石鑿成的中世紀房間及大堂外,尾隨的驚喜當然是一個地下酒窖。

佳餚勝景,盡興而返
回到林羅滿目的商店,除了購買紀念品外也要品嚐諾曼第佳餚。聖米歇爾山內有大量食肆,據說有一半是同一個東主所經營。話雖如此,它們也供應如諾曼第奄列和生蠔以及他他牛肉等美食。可是若數最有特式的地道菜,那必然是聖米歇爾山燒羊肉。原因是岸上用作放羊的草地多被潮浪覆蓋過,形成一片咸田,田上的羊便是特產的咸田羊(agneau de pré-salé),配以法式烹調及島外灣景,必令遊客大快朵頤。若在天微黑時回程,別忘了在登島長堤上回望,華燈初現的聖米歇爾山自有另一番風情,讓乘興而至的遊人盡興而返。

後記: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不少在葡萄園遊蹤所刋登的遊記都有介紹不同地方的世遺,它們可能是建築物、鄉鎮、名山名水以及劃時代並付諸實行的意念。現時各地人民都非常積極地申請把當地名勝列入世遺,除了是熱愛自身的文化外,少不免也有促進經濟的意味。從1978年的首12個世遺起,41年後已增至1121個,開始已有人質疑當中有否名不符實者,而我對此並未有定案。可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若該名勝是國內首批列入世遺的話,則可斷然它們必定是精品 — 包括本文介紹的這一個。
你或許會喜歡以下文章,請點擊圖片來開啟
新添加的資訊可寄到閣下的電郵 Get new content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