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旋處的啟示

美國人常語帶相關地說:「只有英國人才能想出交通迴旋處(Roundabout)。」,此話只說對了一半。事實上,世界第一個類似迴旋處的設計在1901年於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建成,但形狀卻近乎四方。這個設計與現代的迴旋處有明顯的差異,我們通常形容這個「迴旋處」為交通圏(Traffic Circle),而交通圏並沒有現代迴旋處的使用規則。

現時在路上看到的迴旋處確實是由英國一群工程師在六十年代發明。當時英國的工程師在多年的研究後,設計了一套簡單的系統,其重點可簡述如下:

  • 準備進入迴旋處的駕駛者必須讓路予正在迴旋處行走的車輛
  • 迴旋處上的車輛有優先行車權
  • 採用彎曲的設計來取代交通圏的四方設計,以減低車速
  • 所有車輛均以單方向圍繞着迴旋處行走

在實施這種迴旋處之前,在繁忙的交滙處時常出現駕使者爭先恐後地「奪取」道路使用權的情況。採用了迴旋處後,道路安全及效率有顯著的改善。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迴旋處比交通圏及其他交滙處安全。

二十年來,汽車的數量激增。有很多迴旋處,尤其在繁忙時間內,被擠得水洩不通。工程師便在大型而繁忙的迴旋處上放置交通燈以疏導交通。這雖有違迴旋處對駕駛者信任的原意,但卻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我認為,迴旋處不單可疏導交通,它更能帶給我們一些生活上的啟示。上述的那句評論其實是美國人有心嘲諷英國人心思刁鑽。迴旋處的核心邏輯是假設駕使者是理性的,當所有人都明白在迴旋處行走的車輛有優先權時,準備進入迴旋處的便只好等待。等待的同時也要看準機會,遇到有足夠的空間便要進入迴旋處。而當一個駕駛者進入迴旋處的同時,他自然會為在下一過路口等待着的駕駛者製造進入的機會。此外,在離開迴旋處時,駕駛者亦為等待進入的車輛製造進入的空間。

由此看來,當駕駛者為自己開路的同時也在為別人開路,這豈不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可惜,這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假設。事實上,各駕駛者的技術不一,進取性也各異,一些駕駛者往往成為迴旋處上的「弱勢社群」。這類「弱勢社群」不單在路上苦苦等待,也使隨後的人也陪着乾等而進一步造成擠塞。這不是「弱勢社群」的錯,但整個迴旋處的制度便是如此,只是適者生存罷了!

若從一朵花的枯榮能領悟世界的興衰,從迴旋處上我們又能看到什麼? 信任人性的迴旋處無疑是在一般情況下提高了道路的效率,但卻加長了反應較慢的駕駛者的等待時間。這種等待不單影響個人,往往也使隨後的人(不論他們「身手」多敏捷),也不能有效率地到達目的地。一個社會如果不能保障弱勢社群,其他人也必受到影響,但我們的社會有足夠的交通燈來主持公「道」嗎? 我相信,縱使地上已沒有路,但在天上的父也必在永行的路上為我們亮起最耀眼的綠燈。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