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6日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法國諾曼第反攻納粹德軍的75周年紀念;也是一年後致使德國投降的轉捩點。若讀者看過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雷霆救兵,便可一窺盟軍搶灘登陸時之悲烈,唯一不同的是電影演員可再與家人相聚,而陣亡士兵便與家人陰陽相隔了。
搶灘的要素
當日盟軍在諾曼第灣的五個灘頭搶灘,希望在幾天內便能將五灘連成一線,再在數天內攻克大港口卡昂(Caen)作長遠的返攻基地。可惜,兩個目標也未能如期達到,大大增加了死傷人數。在航空母艦及續航力長的戰機發明之前,搶灘主要靠兩個要素,分別是火力與軍力。

德軍的佈防
二戰期間,雙方在海陸空軍備上乃旗鼓相當。盟軍在1941年從鄧寇克撤退後,德軍已在英倫海峽的沿岸海港駐重兵。在陸地佈防總比在海上匯聚兵力容易,但弊端是沿岸港口眾多而不得不把兵力分散。而德軍也只可在盟軍最有可能的登陸點佈防,最後他們把重兵放在卡麗港(Calais)一帶,以較薄弱的兵力散佈於諾曼第灣。
盟軍的兵行險着
德軍的佈防合理,也在盟軍預計之內。故盟軍的盤算只好劍走偏鋒。而邱吉爾雖粗於細節,但終究是雄材偉略。他領導的戰時內閣堅持了三道險着。首先是下令盟軍的少量軍隊在卡麗港對岸的肯特郡練兵及佈防,務使德軍深信他們將在此港登陸。其次是在港口規模較少的諾曼第灣登陸,好避卡麗港的精兵。
浮動港口
而更險的一着是計劃在沒有港口的阿羅曼茲灣(Arromanches)及奧馬哈灣(Omaha)撘建臨時補給港(軍事代號Mulberry Harbour)。因為諾曼第灣較具規模的港口已被破壞或有德軍駐防。就算盟軍能成功登陸,在沒有補給下,也只能維持約十天的戰力。他們沒有把握在十天內奪得卡昂港。故此,這個在當時被喻為不可能的任務也只有高瞻遠矚而能言善道的邱吉爾能夠推動。英軍集合了全國最好的工程人才,在多翻測試下才集合足夠技術及物料在登陸後十天內建立了這兩個補給港。可惜奧馬哈灣的一個在6月19日被大風暴摧毀,而在阿羅曼茲灣的人工港後來被稱為雲斯頓港(即邱翁的名),一直服役到1945年4月,忠心地服務2.5百萬軍兵及50萬輛坦克及軍用車。
登陸黃金灣
上文提到的奧阿兩灣是盟軍登陸的五灘之二,其餘三個的代號為猶他(Utah)、俊勞(Juno)及劍(Sword)灣。現在五地也有不同的紀念館來紀念在諾曼第戰役犧牲的軍民。先說阿羅曼茲灣,它的代號其實是黃金灣(Gold),搶灘及建港的任務主要由英軍負責。現時只能從岸上看到零星的人工島組件。灘旁的登陸博物館的入口匾額看到的不是館名,而是搶灘的日子(即1945年6月6日)。館內設一個詳細介紹人工港的展覽以及盟國(主要是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但也有多個歐洲國家)在五個海灘所投放的兵力。
美軍的登陸
奧馬哈灣的登灘由美軍負責,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能與黃金灘連接的人工港。此役在五灘中至為慘烈,可幸美軍最後也能完成任務。雷霆救兵的開場便從此開展,觀眾無不被悲壯的畫面所震懾。因此,美國遊客最愛到此地的紀念館及美軍墓園憑弔國家的子弟兵。美軍負責的另一灘是猶他灘。因只有少數德軍駐守此地,美軍的傷亡較少,登灘也較易。猶他灘登陸博物館以十個章節來展示登灘的細節,館內放映的紀錄片更榮獲兩項國際影展大獎。
英加聯軍
俊勞灣由加拿大軍及英軍聯手搶灘,戰況不遜於奧灘,甚至聯軍幾乎被德軍殲滅。幸好在敗像呈現之時英軍戰艦趕至並在牢守的德國軍團中炸開一道缺口,加軍才能奪灘。他們更奮起餘勇闖入敵陣7里之深,大大減輕盟友執行其他任務時的風險。加軍在此役共有5500士兵陣亡,而在整個反攻則犧牲掉四萬五千個加國英靈。俊勞灣紀念中心便以紀念當中死傷為首務。最後的劍灣由英軍主攻,目標是與俊勞灣的英加軍團聯合並為奪取卡昂港開路。搶灘過程乃五灘中最順利。一到內陸時碰上精銳的德國裝甲部隊,在調整軍容後方能攻破其防線。
後記
我家暢遊諾曼第時,看見的是風光明媚,市民安居樂業,足證和平之珍貴。大家不難從上文看到諾曼第戰役之慘烈,從而了解和平其實是眾多先烈以重價所換取。可惜人類注定重蹈覆轍,從二戰後的韓戰、越戰及海灣戰爭便可見一斑。要達致真正和平似乎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21世紀的自由主義有左傾之勢,當中精英無不視擴軍為和平的對立。可是,我們在防止戰爭發生之餘也別忘記做好戰爭的準備,因為這些戰備才是警惕邪惡勢力的良方——放棄自強便只好在懦弱中失去自由。最後也只好以邱吉爾的警語作結,他曾對前任首相,主張對納粹德國緩靖的張伯倫說:「你曾有機會在戰爭與恥辱之間兩選其一,你選了後者,現在只能帶着恥辱面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