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遺珠:西約克郡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跟一位居於約克郡的朋友提起與家人往當地旅遊,他立即便說約克市真的很值得去,也可順道來利茲探望他。我說約克市去年已看過,今次會到百福市(Bradford)及鄰近地區觀光。他囑我要注意百市的治安。我再向另一位曾在此郡求學的好友提起此行,他說從未聽過我要看的名勝。他們的反應使我對這倘旅程存疑,但酒店已訂好,只好求神保守,放心暢遊。歸來之後始覺一切疑慮實屬多餘,不單百市外的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引人入勝,其市中心也井井有條,古今輝映。
天下羊毛第一都
百福市的光輝歲月始於工業革命前,其羊毛紡織業譽滿全球。工業革命起初影響到工人的生計,但最後也提高了他們的生產力。配合當時鐡路及運河的發展,百市在19世紀被喻為天下羊毛第一都(Wool Capital of the World),加上其他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口從19世紀起的50年增長了數十倍。工業化及人口增長帶來嚴重的衞生及空氣污染問題,該市的人均壽命幾乎是全國最低。儘管如此,她仍吸引很多歐洲商人到來經商,特別是從德國來的猶太人,當時更有猶太人被選為市長,而他們聚居的小德國區更是全英古蹟密度最高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紡織業沒落,百市轉營設計及創業工業。2009年被列為全球第一個聯合國電影城(City of Film),印證其數十年來在電影業上的發展。遊市最好的方法是按上述的歷史而行,以600年前興建的大教堂為起點,先賞旁邊小德國區的古蹟,信步走到氣派不凡的羊毛交易來所感受百多年前羊毛第一都之盛。一街之遙便是地方法院外簇新的市公園並澄明的鏡池(Mirror Pool)以及介紹影音工業的國家科學及影音館。最後可到琳瑯滿目的百福大道商場選購心儀貨品。

關懷員工的工業家
不是每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家都唯利是圖,也有着重工人健康甚至社會整體發展的一群,而蘇特爵士(Sir Titus Salt)便是當中佼佼。當時在百市經營五個紡織坊的蘇特有見市內空氣有損工人的健康,而人口稠密的居所也令他慘不忍睹。蘇特便着手在離百市不遠的詩伯里鎮(Shipley)之艾爾河(River Aire)旁覓地興建一個能提供良好作息平衡的社區,1851年建成後更毅然把全部紡織廠坊遷此經營。社區的名稱Saltaire以蘇特及河流的名字組成,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為產,以表揚它開風氣之先,給予工人及家眷一個宜居之地。這個佔地28英畝的社區,除了有設備先進的紡織廠Salt Mill之外,更有當時少見裝上水龍頭的寛敞石屋。其他設施包設教堂、學校、公園、醫院、圖書館、澡堂、演奏廳及健身室等。紡織廠現為美術館、古董店、餐廳及書店,而社區內的部份建築則供遊人參觀。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內展出大量出自大衞‧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藝術品。這個生於百福市的名家有一幅名為泳池內之兩厮的油畫剛於去年以九千萬美元打破仍在世藝術家的拍賣紀錄。
Salt Mill 紡織廠 霍克尼的作品
渾然天成的英式花園
從詩伯里鎮往北開車約半小時便是郡內另外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 噴泉修道院與史特利皇家流水花園(Fountains Abbey and Studley Royal Water Garden)。修道院差不多有900年歷史,為當時天主教兩大修會之一的熙篤會之僧侶所建。享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在1536年下詔解散全國之天主教修道院。漸漸失修的噴泉修道院便輾轉落入不同名流商賈手中,其中一位在原址加建噴泉樓(Fountains Hall)。1767年售予隔鄰史特利皇家大宅的主人威廉‧艾斯利比。新主人引河水從修道院一直流到大宅,並在水流之處構建匠心獨運的龐大園林,使這個新合併的莊園盡得英式花園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神髓;也是這原因獲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莊園的外圍是莊嚴精緻的聖馬利堂以及供數百隻鹿兒奔跑,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若看畢兩個文化遺產仍意猶未盡的話,可到修道院五里外的冰咸石叢(Brimham Rocks)觀看奇型怪狀的疊石才盡興而歸。
修道院的遺址 流水花園的其中一景
修道院從前飯堂所在 冰咸石叢的一個怪石
後記:細水長流的精緻生活
約克郡雖大,卻只有這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它們均未受廣大遊客,甚至英國居民所重視,可算滄海遺珠。可能是他們沒有被傳媒或社交網站追捧,又或是相片不夠吸睛吧!可聯合國尚算獨具慧眼,把兩地列入文化遺產,原因不是可見到的金碧輝煌而是其影響深遠的文化底蘊及歷史意義。我們無可避免地處身一個看重Like及Trending的網絡時代,吸收資訊時難免流於表面而忽略事物背後的意義及對個人並社會的影響。這些文化遺產正好提醒我們,現在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例如衞生舒適的社區或靜逸優雅的園林,其實是前人黙黙耕耘的成果。反之,現時的潮流,也許很快便不值一提,對未來無關痛癢。究竟我們應推崇快速的綱絡文化還是細水長流的精緻生活?便請讀者諸君自行找出忠於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