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百利看企業責任的實踐

在英國,吉百利巧克力的名字無人不識。很多英國人甜蜜的童年回憶往往與吉百利有關,甚至在世界各地,其品牌也成為當地人的至愛。到底這個擁有近二百年歷史的品牌有何個人之處,能把自己的名字,在萬千市民心間代代相傳? 我們先從約二百年前說起。

約翰吉百利(John Cadbury)在1824年於英國伯明翰經營一間售賣茶葉、咖啡及巧克力飲料的專門店。沒錯,是一間飲料店,原因是當時還未發明巧克力塊。巧克力是當時從墨西哥傳來的新式飲料。約翰吉百利的兩個兒子,李察(Richard)和喬治(George)繼承並擴充了父親的事業。1883年,他們在伯明翰的南邊開設了一所佔地120英畝的工廠。著名的吉百利牛奶巧克力(Dairy Milk Chocolate)便是在這裏研發及生產,到現在仍沿用傳統的牛奶分量(即每磅巧克力含一個半品脫(Pint)的牛奶)來生產。之後更創造了如Chunchie, Picnic, Crème Egg及Ecclair等的經典品牌。透過收購與合併,吉百利的業務擴展至全球,現時是全球第二大的糖果生產商,也是倫敦富時指數一百隻成份股之一。

是否擁有着一系列成功的品牌便能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企業呢? 依我看,成功的品牌只是成為優秀企業的憑證,而營商理念才是邁向成功的秘訣。

約翰吉百利是虔誠的基督教桂格會信徒。他經營茶葉、咖啡及巧克力飲料店的原因是這些飲品不含酒精,不會造成市民酗酒的不良習慣。兒子喬治也秉承老父的作風,在Bournville廠房建成不久便自資在附近建造三百多所舒適的員工宿舍。他希望這些宿舍能「減低現代社會擠迫的居住狀況」。吉百利是全國第一個為員工開設飯堂,也是最先為員工提供退休保障的企業。當然,無論宿舍及飯堂都是不設酒吧的。

在未有公平貿易(Fair Trade)概念的一百多年前,吉百利便在非洲加納(Ghana)直接向當地農民購買製造巧克力的可可豆。直到現在他們也在加納以高於市價來向農民購買可可豆,以確保農民得到合理及足夠的報酬來維持生計和保持可可豆的品質。此外,吉百利投放數以百萬英鎊來為加納人民開採清潔的水源,改善衞生環境。

現在流行環保,很多大企業也承諾減低排污量。多數企業採取的是相對性減排。例如它的產量是十萬噸,排污量是兩萬噸(即產量的兩成),它們可能會承諾將排污量減低至一成(即一萬噸)。當產量增至三十萬噸,排污目標便增至三萬噸。吉百利所承諾的則是絶對減排,即使產量上升,排污量也絶不增加。

我們正處於一個務虛而不務實的年代。彷彿口號的感染力比實際行動重要。例如口號是「做好呢份工」,至於之後有沒有把工作做好便見仁見智了。吉百利也向員工貫輸了兩句很有意思的坐右銘,分別是「業績為根,理念為本」(Performance Driven, Values Led)和「世界縱然在變,理念恆久不變」(Changing World, Constant Values)。吉百利的表現有沒有令這兩句話落空? 去年吉百利的營業額是五十億英鎊,利潤是五億英鎊,業績算有目共暏吧! 他對員工、社區及環境肩負的企業責任也是有口皆碑的。也許在這個經濟底迷的時候,我們應重新以業績支持口號,不再奢望以口號來換取成績吧!

後記

這篇文章寫於十年前我在吉伯利任職的時候,寫作動機是我真心喜歡這間公司。可惜,文章發表在號角後不夠一年,美國的卡夫食品公司便全面收購吉伯利,而我也因裁員的關係轉到萊斯銀行工作。收購後美資的卡夫對吉伯利作一連串的成本控制措施,最後更將它再分拆上市。在商言商當然是無可厚非,但聽舊同事說新公司對員工的待遇確是今非昔比。可是,在回憶裏,服務吉伯利的歲月是我覺得最被僱主禮待的四年;縱然工資並不是最高,但當僱主重視員工福祉時,投入工作便如呼吸般自然。現時流行反思資本主義的意義,包括檢視企業的目的是否只為謀利;我看吉伯利家族的發跡史像是暮鼓晨鐘,值得借鏡。


你或許會喜歡以下文章,請點擊圖片來開啟

英式工作文化
保育與我何干?